2021 年 1 月 26 日
  




入學兩個月,孩子的變化讓我驚喜 


John Cheng先生家的兩個孩子——Franklin和Sophie都在香港威雅學校讀書,兩個孩子一個4年級,另一個1年級。今天,John先生想從家長的角度,跟我們來分享一下在香港威雅就讀最真切的體會,以及他親身見證的孩子身上發生的可喜變化。

(以下敘述從第一人稱展開)

最初知道香港威雅學校,只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。我們幾個同樣對孩子教育非常在意的家長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,從友人口中知道了這所學校,在抱著好奇心去探訪了一下校園以後,最打動我的,是香港威雅學校校長Howard Tuckett先生的一番話。

 

 

家庭作業控制在20分鐘

 

當時Howard校長提到,在香港威雅就讀小學,他希望努力做到——孩子每天的家庭作業控制在20分鐘左右。因為功課、作業、考試這些學業上的東西應該交給專業的人,也就是學校來做,而在寶貴的家庭親子時光中,父母更多地應該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愛,如何去感恩,注重跟孩子的溝通交流,跟孩子一起去玩,享受這個年齡段的美好,而非深陷在功課的泥潭。

這番話當時就打動了我。

 

 

我身邊的很多朋友,他們孩子的學校都會給學生佈置相當多的功課,即便小學生也不例外,家長每天下班,就要窩在家裡跟孩子一起啃功課。我小時候曾在海外讀書,當時所接受的教育,卻並不是這樣“滿眼全是功課”。

當然,老師同樣也會佈置作業,但父母並不會深度參與到我們做作業的過程中來,學校也不會以功課和考試為唯一的評價標準,和成績相比,老師更看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努力的程度,“今天比昨天更進步”和“次次都考第一”同樣值得慶祝。

 

 

 

我想,這樣的教育或許才是我所嚮往的。

而香港威雅學校的校長在一開始就告訴我們,香港威雅是一所願意承擔起教育的責任、也願意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、更願意為孩子解決教育問題的學校。看到Howard校長眼神中的堅定與亮光,我下定了決心——我要將我的孩子送到香港威雅學校讀書!

喜出望外的變化

 

入讀香港威雅學校兩個月,Franklin身上發生的變化,遠遠超出了我的期待。

曾經,Franklin並不是一個英語寫作能力十分出色的孩子,班主任跟我第一次聊孩子近期的情況,第一個話題就是Franklin的英語寫作能力,還向我展示了Franklin第一個月的英語寫作作業,可以說情況並不是很好,不管是大小寫也好,標點符號也好,都沒有特別合規。當時我心裡打了個顫,心想完了,今天老師不會是來興師問罪的吧?

結果並沒有。

 

 

班主任只是跟我說明,這學期剛開始的時候,他們發現了孩子在英語寫作上的問題,便開始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相應的教導,比如告訴孩子,為什麼寫作的時候要字跡工整、條理清晰等等。接著,老師翻開了另一頁,向我展示了Franklin兩個月後的功課情況。

說實話,我嚇了一跳。

同一頁紙上,有生動的圖表,有細緻的分析,有詳盡的評述……整個文字的書寫和排版甚至已經是presentation的模式了,和之前的作業相比,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 

 

我問太太,Franklin這兩個月是不是學得特別痛苦?在我的概念裡,在兩個月內取得如此豐碩的進步,必然是要經歷“痛苦”的,但太太告訴我,完全沒有,Franklin每天都很開心。

能夠讓寫字不工整的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,並孩子主動自我提高,還能在完成這一切的過程中樂在其中。這種專業度和敬業度,讓我更加確信,我們將孩子交給香港威雅學校,是一個正確的決定。

 

 

另一方面,香港威雅學校提供了40種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——包括運動類如跆拳道、攀岩、曲棍球、籃球、網球,藝術類如合唱團、戲劇課,科學類如科學俱樂部,iSteam和NASA教育等等。基本上我們能想到的、小學階段在香港可以做到的課外活動都包括在內了。

以前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以後,放學後還要自行安排孩子去參加課外班,但是在香港威雅,我們基本可以讓孩子從頭到尾都在學校學習與活動,因為在學術課程之外,學校還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,與學術課程完美平衡、相得益彰,在各個方面解決父母對教育的需求。

如果讓我用一個簡單的詞來形容香港威雅的教育,那就是四個字,教導有方。

提到轉學,孩子哭了

在香港威雅學習了短短兩個月,Franklin就發生了讓人欣慰的變化,原本還有些內向靦腆的他變得樂於與人交流,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“靈魂拷問”,我能感受到他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發展,也拓展到了之前從未有過的廣度;在深度上,也有了鑽研的勁頭與興趣。

和許多優秀的創新型學校一樣,香港威雅主要採取的跨學科的項目制學習,會將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拿到課堂上與孩子一起討論,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,讓孩子用一種超越學科界限、與真實生活緊密結合的方式來看待問題。

 

 

比如學校開設了一門課“國際宗教學”,讓孩子在了解不同宗教的同時,感悟不同的歷史人文風景,讓孩子在小小年紀,就能親身體會何謂文化多樣性,在孩子心裡打開通往更廣闊世界的那扇窗。

Sophie跟她的哥哥不一樣,她原本就是個開朗活潑的孩子,在香港威雅更是如魚得水,我聽說,她被稱為“班級裡的寶貝”。老師會發掘她的個性特長,通過她最喜歡做的那些事情來培養她,比如說Sophie樂於助人,老師就會為她創造足夠多幫助別人的機會,既培養了良好的同學情誼,解決了一些同學碰到的小問題,又很好地培養了Sophie的責任感與領導力。

 

 

 

現在,我的孩子們天天都盼著去上學、去讀書,如果一直窩在家裡沒去學校,孩子們還會有些“難受”。受近期疫情情況的影響,香港開啟了“網課”模式,我們曾考慮過是否要搬回內地,換一所學校,可當我們和孩子們商量這個想法的時候,Franklin甚至都要哭了,他說他不想離開香港威雅,不想離開學校裡那麼多友愛的老師與同學。

這讓我特別觸動,我想,對於學校而言,和鋪天蓋地的“升學佳績”、“錄取喜訊”相比,能讓每一個孩子都打心眼兒裡愛上這所學校、產生深厚的感情,這何嘗不是一種真正的“成功”呢?

 

 

我一直認為,作為父母,我們需要做的,是給孩子提供盡量多的舞台、資源和機會,讓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;而香港威雅,也正是抱著同樣的理念構架出整個教育體系。身為家長,我很高興在教育這條路上,我找到了香港威雅這樣的同路人。

雖然香港威雅還算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學校,也尚未聲名鵲起。但我覺得,應該有更多的家長來看一下香港威雅的教育方式,跟校長交流一下學校的辦學理念,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喜歡這所學校,也希望我們所感受到的教育教學方法,可以讓更多的家庭受益。